林贤治坐在教室的门口,拿着纸笔旁听,就见方言仍然没有进入主题,而是像唠家常般,跟各个文学类型的学生交流着当前的文学思潮,以及未来的文学方向。伴随着探讨得深入,同学们聊得相当高兴,方言的脸却很明显地沉了下来。
“虽然在和你们的讨论中,我收获很多,但还是觉得有些失望。”
“你们明明坐在一座金山上,却端着金饭碗去讨饭,让我实在想不明白。”
“金山?金饭碗?”
陈国凯、郭小东等人面面相觑。
孔捷生不服气道:“方老师,我不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意思?”
“我从你们这里听到的都是伤痕文学、反思文学、改革文学……”
方言话锋一转,“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丝半点粤东本土的文学。”
此话一出,一片哗然,完全搞不懂“粤东本土文学”的含义。
“就像我写的《那山那人那狗》,包含着湘西的风土人情。”
“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,也掺杂着京味十足的胡同文化,以及各大菜系的地域特色。”
“文学是人的文学,人是有‘根’的,文学也是有‘根’的。”
方言扫了一圈,一脸认真。
“根!?”
范汉生整个人哆嗦了一下,视线中,大部分的学生先是一惊,接着陷入沉思。
林贤治目光充满炙热,“方老师,您说的这个‘根’,是不是指的是地域性?”
“这只是狭义上的,而往更大了说,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
方言道:“文学的‘根’,必须深植于华夏整个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土壤里,根不深,则叶难茂,而没有根,就更成了无根之萍。”
随后环顾四周,“同学们,你们有根吗?”
“有,当然有1
孔捷生第一个站出来说“故乡就是他的根”,陈国凯等人紧随其后,回答的几乎大同小异。
“对喽,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,是文学不可磨灭的一种印记。”
“同样是作家身上独有的一种气质,要不然,为什么要叫你们‘粤军’?”
“为什么要叫陕北的作家叫‘陕军’,叫湘南的作家叫‘湘军’……”
“不单单是你们生在这长在这,而是你们文学的根就在这儿1
方言指了指脚下的地。
嚯!
众人犹如醍醐灌顶,以往都是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潮,就随波逐流,如同无根之萍。
然而,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,好好思考过粤东这片土地,没有寻找自己的根。
振聋发聩啊,方老师!
林贤治吞吞口水,这番“文学的根”的见解带给自己的震撼,远超先前的“周秦之变”。
范汉生用手肘碰了下他,“别傻愣着,记下来,统统记下来,一个标点符号都别落下1
“前不久,我住的招待所是羊城酒家。”
方言说:“在我吃饭的时候,他们特意给我上了一道新菜,叫‘碧海鱼王’……”
“同学们,羊城酒家的大厨们一直在深挖粤东饮食文化,研制富有‘粤味’的美食,难道伱们这些粤东的作家,就从来没想过写出‘粤味’的小说吗?”
听到这话,孔捷生、张欣等人沉默不语,有的甚至面露尴尬。
事实上,他们当中的不少作品,特别是引以为傲的代表作,不是根挖得不深,就是彻底没根。
方言笑盈盈道:“现在想明白你们文学的根在哪吗?”
“是粤东文化1
“没错,我们要搞就搞富有‘粤味’的本土题材创作1
“我们要狠狠地挖掘粤东文化的根脉1
张欣脱口而出,随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赞同。
方言扫视一圈,“还有什么问题吗?”
(本章完)